在瓶栽金針菇生產中,偶爾會出現一種現象,很多金針菇技術員稱之為“堵孔”,如下圖。
“堵孔”出現以后,在出菇房的表現是菌絲萌發較弱,不均勻,最終產量下降,同時容易出現爛菇、開傘的異常表現。
這種“堵孔”的批次,在整個發菌過程都是正常的,菌絲生長速度、顏色都沒有異常,可以排除污染導致,所以很多的金針菇技術員都不知道“堵孔”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今天,我們就詳細分析一下瓶栽金針菇“堵孔”的原因。
表現:
搔菌前,嚴重時在料面(大多在孔的上面)可以看到圓形的凸起,白色菌絲下面是肉質狀物。
搔菌后,發現孔內有肉質狀物,將孔堵死,即使經過沖洗以后肉狀物仍在孔內,有時是一兩個孔有這種情況,嚴重時全部孔都有。
發現時間:
一般都是在搔菌去皮后發現,在發菌過程中很難發現異常,個別批次會有發菌稍慢的情況,但一般不會引起注意。
規律性:
大量“堵孔”案例全部都是在某一個發酵罐接種的栽培瓶中出現,“堵孔”的數量是這一個發酵罐接種數量的全部,或者絕大部分。
瓶栽金針菇“堵孔”現象的原因分析
“堵孔”現象,也就是形成肉質狀物的原理,作為食用菌生產者的我們無法確定,因為沒有污染,所以菇行天下認為是金針菇菌絲因為某些原因而產生了變異的現象。
而從出現“堵孔”的規律性上看,也非常符合是菌種變異導致的,只出現在某一個發酵罐接種的栽培瓶中,即使在培養室相鄰擺放的其他發酵罐接種的栽培瓶一個都不會有,這就足以證明和發酵罐液體菌種的變異有關。
那么,也就是說我們找到導致發酵罐液體菌種變異的原因,就可以找到“堵孔”的原因了。
因為“堵孔”現象不會連續出現,所以我們先排除掉傳代母種的變異,那么剩下就是生產母種(接給搖瓶的母種),搖瓶菌種,發酵罐液體菌種。
其中生產母種,一般最少接給2個搖瓶菌種,而“堵孔”現象都是單個發酵罐接種數量出現的,所以我們又排除了生產母種的變異。
那么,就剩下了搖瓶菌種和發酵罐液體菌種了。
分析到這里,能夠明確在生產中只要注意避免搖瓶菌種和發酵罐液體菌種遇到不良環境刺激而導致的變異,我們就夠避免或者減少“堵孔”現象的出現。
具體需要注意的以下幾點:
1、搖瓶菌種和發酵罐接種時避免操作不當導致的高溫刺激。
2、搖瓶菌種在培養和培養好接給發酵罐前的過程中的藥物、紫外線和臭氧刺激。
3、搖瓶菌種在培養過程的過多光線刺激。
4、以及在菌種制作的全過程中的其他不良環境刺激。
最后,當金針菇生產中出現“堵孔”現象之后,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排查菌種生產流程是否有上述不良的環境刺激,同時排查整個的菌種制作流程是否規范,并且加強。
金針菇“堵孔”在瓶栽金針菇生產中出現的概率很小,但也應該引起大家的重視,以上是菇行天下個人的分析,能力有限,定有不足,歡迎大家留言補充和指正。
添加菇行天下李老師微信,免費咨詢食用菌技術問題。
李老師:13674230281(微信號)